时间:2022-09-28 16:12:37 | 浏览:962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 通讯员马鹏飞 姚海超 李林果
平顶山市石龙区位于平顶山市西部,总面积60.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城市社区、24个农村社区,总人口7.5万人(农村人口4.5万人)。
近年来,石龙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三化”道路和“三区”建设协同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抓产业促脱贫,保就业惠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石龙远眺
五项举措发力脱贫攻坚
12月3日,石龙区龙兴街道军营村脱贫户毛占华正在打包晾晒好的艾草。今年年初,他在该区艾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栽种近3亩艾草,并与合作社签订了收购订单,收割后直接卖给合作社,挣了6000多元。
“艾尚园是我们石龙区的带贫企业,今年以来带动25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并为周边群众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军营社区第一书记宋冠召说。
从种植艾草,到“自种自收自加工”,军营社区不断探索创新路子,延长艾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周边更多村集体、市场主体、群众在艾产业中获益,形成了艾草种植覆盖全区的产业格局。
石头山变花果山
近年来,石龙区坚持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切实抓好阶段性攻坚重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个擂台”强抓手。石龙区大力开展“夺旗争先”竞赛活动,分行业单位、街道、社区、帮扶单位开展竞赛,对脱贫攻坚每项任务量化打分,月通报、季奖惩,半年小结、全年总结,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比、赶、超”实干氛围。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发放奖励资金77.2万元。
“两个机制”促落实。该区建立完善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交办机制,以交办单的形式,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压实区直单位、街道和社区的责任。同时,针对县级领导建立了重点工作提示机制,定期梳理需要县级干部督导指导的工作,以提示函的形式予以提示交办,推动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完成。
“三个奖补”增动力。为了提升群众脱贫动力,石龙区大力开展产业奖补、务工奖补,鼓励贫困群众从事产业发展或外出务工。同时,该区广泛开展孝善奖补活动,激发子女赡养老人主动性,有效解决了老年贫困户的赡养难题。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石龙区累计发放三项补贴资金195.14万元。
富硒红薯喜获丰收
“四项产业”促增收。石龙区土地稀少,多为坡地,但硒含量丰富,故借此发展优质林果种植、富硒作物种植加工、艾草种植加工、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培育建立了一大批带贫主体,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回收农作物等形式带动贫困户143户,户均年增收3800余元。
“五个覆盖”强保障。在扶贫搬迁安置点山高社区,居民打开水龙头,便能用上清凉的自来水。除了24个村(社区)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外,石龙区还对无能力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贫困户予以兜底解决,实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就业指导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通过光伏、产业、租赁等多种途径,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主城区环境治理一并实行专业化运营,实现垃圾清运市场化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区贫困村已全部退出,所有贫困户已全部高质量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年底的1813.8元增长到目前的15455.36元,增长了7.5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所有贫困村达到“六通四有”标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
赤松茸撑起“致富伞”
“一村一品”描绘乡村画卷
你见过树林下套种食用菌吗?在石龙区龙兴街道楝树店村我们看到了这种新的食用菌——赤松茸。
赤松茸,又名皱环盖菇、酒红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近年来人工培育成功,开始推广应用。该菇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
“我们在种植过程中用的是农家肥,种的赤松茸和普通香菇相比,口感比较好,我们批发价格是10元钱一斤,市场上每斤能卖二三十元。”种植大户李俊杰说。
而该街道的许坊社区,则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我们这个生态园投资700余万元,流转土地500亩,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旅游休闲、林果采摘、垂钓观光等于一体的高品质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园区。”汇民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金源说。
开在家门口的技能培训班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近年来,石龙区结合各村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按照政府扶持、基地建设、“支部+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等思路,帮助各村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石龙区采取走出去取经、请进来讨宝的方法,多次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特色农业先进经验。如今,该区初步形成了富硒红薯、艾草、鸽子蛋、红香酥梨、大棚蔬菜、食用菌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带动近百户贫困户和农户实现就近创业就业,每年每户平均增收2000元。
乡村振兴,既要“里子”,也要“面子”。石龙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治理,先后建成村级游园17个、文化活动广场24个,打造800亩高品质生态绿化廊道,在全区2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市场化卫生保洁机制,新建、改建村级无害化公厕,实现每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处理,不断提升乡村“颜值”。
美丽乡村惹人醉
充分就业提升民生福祉
12月3日,笔者从石龙区人社局获悉,今年该区为11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9.34万元,为16名企业技能人才发放技能补贴2.9万元,发放企业一次性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补助4.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9家295万元。
近年来,石龙区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坚持促改革、稳就业、惠民生,实现全民技能振兴,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化。
“琉璃不对儿”表演
就业是民生之本。石龙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实施“线上春风行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电视台播放区内外企业岗位信息,提供岗位5000余个,并通过发放务工补贴近90万元,激励群众外出就业。
同时,石龙区鼓励村(社区)根据自身需要,开发村级就业岗位145个,优先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兜底就业;开发区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全区已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57个。
为了帮助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石龙区积极推动农民工尤其是贫困人员参加家政服务、烹饪、电焊、养老护理等实用技术培训,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今年已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21期,其中贫困人员46人,全部实现就业。
文化墙成风景线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石龙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389人次,实现全区有培训意愿且符合条件贫困劳动力培训率100%、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就业率100%、贫困群众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图片均为马鹏飞摄)
编辑:王超越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 通讯员马鹏飞 姚海超 李林果平顶山市石龙区位于平顶山市西部,总面积60.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城市社区、24个农村社区,总人口7.5万人(农村人口4.5万人)。近年来,石龙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王冰珂 闫增旗 姚海超煤乡巨变,非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石龙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这十年,石龙区聚焦全
10月23日下午,石龙区组织召开石龙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会。会议由区委副书记刘振伟同志主持,在区的县级领导、区委各部委常务副职、各单位一把手,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各街道办事处书记、主任、分管副职,各社区责任组长、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
11月24日上午,区领导甘栓柱、刘振伟、李刚、王伟、尹小曼、赵红利、王勇等对嘉北科技高档陶瓷薄板、华鑫隆硅料提纯、新创佳减水剂、文体中心等10个在建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观摩督导,询问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要求参加观摩各项目
【讯】(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马鹏飞)“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愿意奔赴前线,请您安排工作的时候把重要的位置交给我!”1月31日,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军营社区书记(退伍军人)姬建平收到了6封请战术。军营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是身着橄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这是疫情之下中国最强音,“保就业”成为国家“六保”工作之首。4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再次强调“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力度不减。”但保就业的存量如何做好?增量空间在哪里?2月7日,
映象网讯(记者 李学义 通讯员 马鹏飞)连日来,平顶山石龙区龙兴街道办事处精准研判当前省内外整体疫情防控复杂态势,不断加码人防关键,严把“入口关”,全面扎紧扎牢“外防输入”口袋。抓住“关键人”。7月31日以来龙兴街道率先落实戴口罩、勤洗手、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姚海超 李林果 马鹏飞 文/图平顶山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是一个工业化新城。当前,该市面临转型发展阵痛期、高质量发展初始期、新技术新材料竞相发展机遇期、互联网+智能化制造起步期。在市委书记周斌带领下,平顶山市牢
您的持续关注是我们前行的动力12月12日上午,龙亭区举办“医保惠民生,政策进万家,爱心暖寒冬,温暖你我他”大型医保惠民活动。本次活动是由中共龙亭区委、龙亭区人民政府主办,龙亭区医保局联合区民政局、龙亭公安分局等单位共同承办。市医保局党组书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宜龙 郭歌 通讯员 张玉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洛阳市西工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切实抓好保居民就业工作,交出一张有温度的民生答卷。民生为本、就业优先。西工区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就业、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支撑。今年年初以来,焦作市马村区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全力促就业、强保障、惠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蚌埠市龙子湖区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确保全区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和谐之基,人才是强国之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服务对象涉及千家万户。“十三五”以来,一项项稳就业、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陆续实施,一张张强保障、优服务的“民生清单”不断完成,助力横山区人民群众通往幸福之路。巧打就业“组合拳
编者按:宝丰生产的高纯石墨材料,占据全国市场六成以上;汝州大易科技公司是国家首批、河南唯一5A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年货运量河南第一、全国前十;高新区的宾康智能装备公司,让搬砖用上5G技术;新华区抖云科技公司发展数字经济,月销售突破1000万元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8年,义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实施共享发展行动。聚焦"七有"领域,累计投入5亿元,高标准高质量滚动实施38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惠及97%以